有约君说
太热了!
最近全国多地都出现了

37℃以上的高温天气,
中暑事件频频发生。
热浪来袭,
“热射病”相关新闻也多次登上热搜,
引起网友广泛关注与感慨:
原来“热得要命”真不是开玩笑!

(截图来自网络)
怎么识别凶险的热射病?
遇到重度中暑患者,该如何施救?
掐人中?喂水喝?扶起患者?
其实,
急救最关键一步很多人都没做对,
今天为你详解正确急救步骤。
中暑=热得头晕?
严重中暑可致命!
说到中暑,很多人以为就是“热得一时头晕”,甚至还有人认为“中暑不是什么大事,扛一扛就过去了”。
实际上,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关键:中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,有轻重之分。不少患者正是在“忍一忍”“拖一拖”中,病情加速恶化——
起初是先兆中暑:一般表现为轻微的头晕、头痛、耳鸣、眼花、口渴、尿液变少变黄、乏力、行走不稳,体温一般不超过37.5℃。
如不干预,可发展为轻症中暑:出现体温升高、胸闷、皮肤干热,或有面色苍白、恶心、呕吐、大汗、血压下降等症状。
严重的会发展为重症中暑:更多严重症状陆续出现,包括肌肉疼痛、抽搐、极度虚弱、血压明显下降、呼吸急促、心率飙升、皮肤从苍白逐渐变红热、从大量出汗变无汗、失去意识……
根据严重程度,重症中暑可进一步细分为热痉挛、热衰竭、热射病。
其中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,致死率可高达70%!即使治愈,也容易留下后遗症。
热射病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,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,产热过多或出现散热障碍,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,超过40℃。
更让人措手不及的是,从轻微中暑发展到致命性热射病,可能只需要短短几小时!

(图/视觉中国 图文无关)
为何热射病致死率这么高?
正常情况下,人体的核心温度一般在36.5℃左右,当出现热射病的时候,相当于全身器官在40℃以上的热水里面泡着,温度越高、泡得越久对器官的损伤越大。
与此同时,高温应激会引发“炎症风暴”,体内毒素突破肠道屏障进入血液,导致全身器官连环受损。
最终,热射病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、肌肉组织、凝血功能、肝肾功能、呼吸功能、心血管功能等全身性问题,极易引发多器官衰竭、导致死亡。
怎样快速识别热射病?
认准这三点
你或许也有这样的疑问:中暑的症状都挺相似的,如何识别最为凶险的热射病?
重点来了!热射病典型症状为高热、无汗和意识障碍三联征。
高热:患者体温显著升高,核心温度超过40℃,皮肤摸起来烫手、发红;
无汗:由于汗腺功能衰竭,患者从之前的大汗淋漓,突然转变为停止出汗;
意识障碍: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嗜睡、昏迷等,严重者还会出现谵妄、抽搐等症状。
也可以根据最新版《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(2025版)》进行判断。
满足①②中任意一条+满足③④⑤⑥中任意一条,且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时,即可诊断为热射病:
①暴露于高温、高湿环境
②高强度运动
③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(如昏迷、抽搐、谵妄、行为异常等)
④核心体温超过40℃
⑤两个以上器官功能损伤表现(心、肝、肾、横纹肌、胃肠、肺等)
⑥严重凝血障碍
参与《指南》制定专家特别提醒,以往文献多把核心体温(通常是直肠温度)升高≥40℃作为诊断的必要条件,但《指南》仅将其作为诊断条件之一。
之所以这样调整,是为了避免过度强调体温必须>40℃而延误治疗。多数情况下,在急救现场无法测量直肠温度,而腋温容易受到干扰,无法准确反映核心温度。
热射病如何施救?
当务之急是降温
如果遇到先兆中暑、轻症中暑,立刻停止运动或作业,脱离高热环境,前往阴凉、通风处休息,补充含糖和电解质的饮料或果汁,大多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。
但如果遇到危险的热射病,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有效施救?
掐人中?喂水喝?扶患者坐起来?
——这些做法都不对!
《指南》和多位急救专家均指出:及时降温是热射病救治的关键。现场急救、后送转运和医院救治的环节,都应保证及时有效的降温治疗。
具体操作如下:

(图/视觉中国 图文无关)
第一步:转移环境
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,比如大树下、通风的房屋内、有空调的房间内,让中暑者以最快速度脱离热源。
第二步:脱净衣物
将中暑者衣服、裤子全部脱下,去除一切保温措施。
第三步:现场降温
利用大型容器(如浴桶、油布、水池)使患者躯干浸泡在冷水中,若无冷水条件可用26℃室温水。
如无法做到浸泡降温,可采用凉水喷洒配合持续扇风的方法降温;
也可给患者使用冰帽和冰枕,并用纱布包裹冰袋置于患者颈部、腹股沟、腋下等部位,或反复用冷水擦拭患者身体降温。
第四步:联系医疗
救助病患的同时,其他人可就近向医疗机构和求助,寻求后续治疗。
尤其是当实施降温治疗30分钟后,体温仍大于39℃,应尽快送至有救治条件的医院,并且在转运过程中持续降温。
提醒:
①如果患者神志转清,可适当饮用电解质饮料,每小时补充500~1000ml含钠、钾的低温饮品。
②如果患者发生呕吐,可让其侧卧,确保其呼吸道通畅,及时帮助清理口腔、鼻腔。
高风险人群要警惕热射病
根据发病原因、易感人群的不同,热射病可分为经典型热射病(CHS)和劳力型热射病(EHS)。
经典型热射病:
常见于体温调节能力不足者,如年老体弱者、儿童、孕妇;
或者有慢性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受损的个体,如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(高血压、冠心病、心衰等)、慢性肾病、呼吸系统疾病(慢阻肺、哮喘)、神经系统疾病(帕金森病、阿尔茨海默病)患者等;
以及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者,如环卫工人、交警、封闭车厢中的儿童等。
重点:致死率非常高,且通常起病时不易被发现。
劳力型热射病:
主要多见于既往健康的年轻人,如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或体力劳作的运动员、消防员、建筑工人等。
重点:致死率高,但与经典型相比稍低一些,患者常伴有横纹肌溶解症状(有深茶色尿液),也有在低温环境下发生的案例。
除了户外暴晒,还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生活场景,风险人群尤其要警惕热射病“突然杀到”,如:
加拿大黑马预测因为担心油烟,在密闭厨房里长时间大火炒菜;
大热天开车不开空调,或将老人、幼儿临时留在密闭车内;
在不通风的健身房挥洒汗水;
夏季户外露营,为了防蚊虫穿长袖长裤、紧闭帐篷拉链;
晚上省电费不开空调;
感冒发热用被子捂汗……
总之,要特别注意高温+高湿+密闭场景,任何时候感到热到反常,已经出现头晕等不适,都是身体在提醒你:立刻离开闷热环境,不要硬扛!
预防中暑
高温天别忘做好这几件事
户外:
注意天气变化,避免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。外出时当采取防晒措施,如涂防晒霜、戴太阳镜、打遮阳伞,戴帽子可减缓头颈吸热的速度,穿浅色、透气服装。
户外工作人员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,不能光喝白开水或者矿泉水,要喝淡盐水或者功能饮料,以免电解质紊乱。
室内:
身处室内也要留意温度、湿度,避免让自己长时间身处“桑拿房”里。
家中有老人、小孩、体弱多病者,散热功能较差,更要积极采取必要的防暑降温措施,如可用湿毛巾擦拭手、胳膊和后颈,同时家中常备有防中暑功效的药品。
特别提醒的是,避免频繁来往于空调房和暴热的室外,或是大汗状态猛地吹凉风、洗冷水澡、吃冷饮,这种极速“冷热交替”也可能让人中暑。
日常饮食:
除了平时多喝水,高温天也可适当喝一些西瓜汁、凉茶、绿豆汤,多吃莲藕、莲子、百合、黄瓜、西瓜、苦瓜、西红柿、木耳、扁豆、绿豆、芹菜及豆腐等。
及时降温:
一旦有头晕或者心慌、出汗特别多等症状,就要警惕中暑,必须马上离开高热环境,同时可以小口喝冰水,这个是很好的降温措施,200~300毫升的冰水小口慢慢喝,有助于降低体温。
综合自健康有约、科普中国、广州日报往期、《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(2025版)》
图/视觉中国、网络截图
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:李津